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然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炎可分为早发性(损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和迟发性(伤后5~7天出现面瘫)两种。依据损伤后面瘫发生的迟早、程度,电兴奋和肌电图检查,可评估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以判断预后。
现代研究都觉得面瘫要多针浅刺,觉得多针能唤起局部神经恢复。所以常能看到很多治疗面瘫的患者光脸上就几十根针,不明情况的患者易在心里种下针灸很可怕的念头。通常面瘫会有一个发展期,就是刚得的时候,到第七天,会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然后是恢复期,正常在各大医院治面瘫的,大部份是在十五天以上才能好,个别能提高到十天左右。治疗过程从我应用的病例来讲,我多喜欢浅刺,少针浅刺,因为面神经在脸上有三个分支,无论你扎多少针都只能刺激到这三个分支,这几个地方,四个针就够了,上支是阳白,中支是牵正,下支是地仓,还有一个面神经的出口翳风。当然,我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才考虑神经的节段的分布的。刺的时候,一针到位,不行刺,因为脸部血管比较多,捻转提插容易出血,容易给患者带来压力,并且也不利于神经水肿消退。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本来局部经络就不通,你在针刺的时候,还造成离经之血,加重了瘀象。这样不符合中医治病的目的。
正常人,一边肌肉力量大,拉伸的力量就大,面瘫病人,有一边是偏的,不能光治一边。就像调天平,大家知道吧,一边重一边轻的时候怎么搞,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重的一边慢慢减量,或者轻的一边慢慢加重,直至达到平衡。应在患侧七分减,健则三分加。这样能加快恢复速度,不容易留有后患,而且,一边减是很费力的,就像小时候玩那个跷跷板,你一个人根本玩不了,坐上去慢慢减重量根本就很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很简单,对面再增加一个人就行了。其实原理跟调天平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如何恢复平衡。当然在应用的时候,度的把握很关键,很多人,一碰到面瘫,要么就扎脸部的一边,要么两边都扎,四关穴,两边都不会放过,这样不是不对,只是感觉对患者不够负责,辨证不够精细。现在有些许医者看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患者是怎么治好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看到患者,书上说的,别人教的,全上,最后患者的病治好了,但是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对于医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为没有总结,十年后可能你还是这个水平,在这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代,迟早你会没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一名医生应善于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