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饮”(大锅药)之“大寒抗感饮”活动开始啦!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8-01-17 点击数: 0

   2017年入冬以来,流感患者比往年增多,为帮助大家预防流感,大理州中医医院将于大寒节气期间为大家免费提供预防流感“大锅药”,发完即止。大锅药处方由白州名医段萍主任医师提供,由桑叶、荆芥、青蒿、银花、藿香等组成。特别提醒:1.孕妇、儿童、阳虚体质者慎用。2.本药主要作用为预防流感,已出现明显感冒症状者请到专科门诊就诊。3.服药后忌食酸冷、辛辣刺激食物。

  时间:2018年1月18日—20日 下午2:00—3:00

  地点:门诊一楼西大厅

  预防流感:1、勤洗手,居室要勤通风。2、家庭内有病人,要戴口罩,以及相对隔离。3、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加强流感的防控,要进行晨检和午检,发现病例及时就医隔离。

  大寒养生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本节气最需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凉一些湿毛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饮食养生

  大寒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公认的进补好时节。大寒正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养生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多吃。

  大寒时节要养心气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说的是“大寒”是全年中寒气最重的节气。大寒天气寒冷,此时节,衣要厚、住通风、食宜苦。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大寒饮食“减咸增苦”

  中医理论认为,“冬主肾,肾主咸,心主苦,咸胜苦,肾水克心火。”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等。这些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

  大寒时节,天气严寒,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减慢,皮肤的血管收缩,散热少了。在饮食调配上,还要增加一些厚味,如炖肉、熬鱼、火锅等。牛肉、羊肉、狗肉滋养脏腑、增加营养,是冬季滋补佳品。同时,切忌黏硬、生冷食物,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在调味品上,可选用一些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葱、蒜等,但不可过量。此外,“冬吃萝卜夏吃姜”,所以冬天应多吃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