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饮”(大锅药)之“处暑养肺饮 ”活动开始啦!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 发布日期: 2017-08-22 点击数: 0

处暑养肺饮,白州名医段萍主任医师方,由沙参、菊花、百合、麦冬、陈皮等组成,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利湿、清心安神,适合于各种体质人群在秋季的保健,无特殊禁忌。

  时间:2017年8月23日 14:00

  地点:门诊住院楼1楼西大厅导医台


  起居养生:

  1、每天多睡一小时:早睡早起,保养秋收之气。晚上9、10点就可以入睡,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上6、7点起床,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顺应时节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

  2、春捂秋冻:春捂秋冻是非常实用的生活谚语,“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生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秋冻”更利于适应和抗御即将到来冬天的严寒。但在秋冻时要注意腹部、足部保暖。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因此,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

  3、多晒太阳抗秋乏:很多人容易感到秋乏,这其实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入秋后,日照时间减少,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绪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阳光的照射,晴天时多到户外散步,每天保证半小时。每天喝一杯花旗参茶也有提神补气、抗疲劳的作用。

  4、心宜平静:处暑燥热,饮食是一面,更重要的是要时时观照内心,调整心境。内心守静的方式有很多种,盘腿静坐、卧禅数息等都是帮助我们内视己心,涤除芜杂,从而复归于平静的好办法。选择一个爱好,诸如书法、篆刻、古琴或太极等,都能帮助我们修身养性。慢下来,静下来,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与天地同生。


  运动养生: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平时多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适量。处暑是丰收的节气,植物果实成熟,户外风景迷人,此时很适合外出郊游散心。运动方面,不要剧烈出汗,汗太多会耗伤阴液,我们说秋冬要养阴,所以运动时不要剧烈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

  1、散步:可以做一些深长呼吸的运动项目,比如说散步,体操,健身气功,太极拳等等。

  2、多伸懒腰: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即使在不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3、常梳发:头部有多个穴位,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并且消除疲劳。可以“指”为梳,对头发和头皮进行按摩。双手伸开,用手指指尖触及头皮,顺经络走向从前额正中开始,以均匀的力量向头顶、枕部、颈项顺序梳理。

  4、笑:“笑”,是养肺诸多方法中最廉效的一种。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中会不自觉的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且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饮食养生

  一到秋天,由于气温下降,加上多风,气候变得干燥,很多人都会感到皮肤变粗,甚至出现瘙痒。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光靠外搽润肤是不够的,“外病”也要“内治”,皮肤的毛病还要靠养肺来调。在秋天除了多喝水以外,还宜多喝粥、豆浆,多吃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秋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清燥等功能。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