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3-10-25 点击数: 0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暑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饮食调养

  1. 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生津之品

  清热解暑食物:绿豆、西瓜、黄瓜、绿茶等。

  ① 绿豆:味甘,性凉。入心、胃经。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② 西瓜:味甘,性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解热毒。

  ③ 西瓜皮(西瓜翠衣)味甘,性凉。入脾、胃经。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

  ④ 黄瓜:味甘,性凉。入肺、胃、大肠经。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

  ⑤绿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肺、胃经。清热除烦,清利头目,消食化积。

  2.饮食宜清淡 

  夏季人的脾胃功能易受寒凉食物损害,消化功能变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3.饮食以温软为宜

  夏季饮食一般以温为宜,养生家们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粥是大有好处的,这样做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莲子粥能健脾和胃,益气强志,对腹泻、失眠、遗精、白带多等均有一定的疗效;百合粥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最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用。

  4.避免寒凉太过

  民间有言:“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这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医认为寒凉太过,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不宜多食。 在凉菜中也要加入温热性食物。

  5. 注意饮食卫生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一是要注意生吃瓜果的消毒;二是要注意食品的保鲜。

  (二)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

  (三)起居调养

  1.夏季睡眠

  《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说夏天要早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睡觉,以顺应阴气。不能厌恶白天的炎热。

  2.增加午睡

  夜间睡眠短,白天劳累,增加午休时间,即可以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还可以避免炎热的太阳照射。

  3.洗温水澡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4.勤换衣服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

  5.纳凉有道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四)运动调养

  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给体育锻炼增加了困难。暑热往往使人烦躁、胸闷,容易上火,此时健身以避暑热和趋清爽为主。

  1.运动时间地点: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

  2.锻炼项目:以游泳、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五)防病保健

  1.防暑热

  夏季酷热,容易出现中暑,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征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

  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2.防疰夏

  夏天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

  预防措施: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3.防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对老年人,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措施:不要长时间呆在冷气房,根据室内外温差,增减衣服。

  4.防热伤风

  夏日感冒,民间俗称“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阻、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还有的有恶心、呕吐、腹泻。此种感冒常不能迅速康复,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易转化为其他病,因此,夏季要重视预防感冒。

  夏季感冒,中医按伤暑处理。因其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又分为阴暑和阳暑,但以阴暑最多。因为“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治疗阴暑症宜用辛温解表法,可服用荆芥9g、紫苏9g、前胡9g、甘草3g、香薷4.5g、藿香9g,生姜3片,水煎服。若伴有呕吐者可加用半夏。便泻者加厚朴、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