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只长夏养生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3-10-26 点击数: 0

   一年分为四季,长夏季节是中医理论中一个特别的时间段。从夏至开始,便标志着进入长夏时节,这是一年四季中最酷暑炎热的季节。长夏时节雨水较多,暑热夹湿,人体脾胃最易受困,容易患多种疾病。所以面对着湿热的季节,人们应该遵守养生的原则,以能更好的度过长夏。

  (一) 饮食养生

  宜食一些清热利湿、健脾化湿和助消化的食物。

  1.清热利湿,可以多吃绿豆、绿茶、黄瓜、西瓜、豆芽、芹菜、白菜、莴笋、竹笋、冬瓜等。

  2.健脾化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扁豆等:

  3.饮食清淡,少油腻,温食。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古人主张长夏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即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少食肥腻食物。

  4.助消化的食物。可食一些山楂、麦芽、谷芽。一般麦芽、谷芽加水煎煮喝汤就可以。

  (二)精神养生

  长夏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因为“暑易入心”,而“心主神志”,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精神养生尤为重要。要宁心静神。古人云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阳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三)起居养生

  长夏要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

  2.床铺整洁:夏天炎热,易生菌,保持床铺整洁,勤换,不但可使人有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而且还可以有份好的睡眠心情。

  3.注意卧室温度、湿度的调节:一般舒适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50%~70%为佳。20℃以下会使人寒冷,而超过23℃,会使人有热的感觉,表现为难以入睡,甚至掀开被子。寝室的通风要好。

  (四)运动养生

  长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太极拳、散步等为宜:以免汗出太多,影响阴津耗损。运动后别用冷水降温:冷水使皮肤腠理紧缩,在内暑热散不出去,闭塞在体内很不舒服。应该用温水轻轻擦洗体表的汗液。

  (五)防病治病

  1.脾的保健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古人指出“长夏防湿”。可适当服用一些健脾、化湿的中药:茯苓、白术、藿香、佩兰等。

  2.防湿痹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愈,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可适当服用一些苍术、羌活、独活等。

  3.防皮肤生疮溃烂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预防可用:

  (1)十滴水;洗澡的时候加一点十滴水,十滴水有解暑防湿的作用,尤其给小孩子洗澡的时候加十滴水较好。 

  (2)用黄连水泡澡,一般取黄连30克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黄连水擦试身体表面,有预防皮肤生疮的作用。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有清热、燥湿,解火、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