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3-10-27 点击数: 0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由热转寒,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气候极易损伤肺阴。秋天,总的特点是干燥,中秋节前属温燥,中秋节后属凉燥。如何从饮食、精神、起居、运动、防病保健等方面进行养生呢?

  (一)饮食养生

  1、滋阴润燥

  秋天,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出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梨、百合、芝麻、枇杷等。

  ① 银耳:性味甘淡,平。归肺、胃、肾经。有滋阴,润肺,护肤的作用。煮成银耳羹食用效果最好。

  ②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常用于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目赤肿痛等症。

  如:贝母鸭梨:组成:贝母10克,鸭梨1个。制作:鸭梨去皮、核,把贝母放进梨中,放入锅中,上火炖煮20分钟。功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③ 百合:性味甘,微苦,凉。归心、肺经。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百合可以和鸭梨一起煮水喝,也可以炒菜,如西芹百合。

  ④ 芝麻: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功效:滋阴,润肺,通便。白芝麻作用偏于润肺,黑芝麻作用偏于补肝肾,二者都用润肤美容的功效。

  ⑤ 枇杷:性味:甘酸,凉。归肺、脾、肝经。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2、增加酸味食物的供给

  增酸生津保阴:所谓增酸,即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以生津润燥、养护肝脏。如:苹果、橘子、橙子、柚子、柠檬等。

  ① 苹果:性味甘酸,凉。归肺、胃经。功效:生津润燥,润肺开胃。将苹果切碎煮成泥状,古代称为玉容膏,每日吃几勺,在干燥的秋天最为适宜。

  ② 橘子:性味甘酸,凉。归经、胃肺。功效:开胃理气,止渴润肺。

  ③ 橙子:性味酸,凉。归肺经。功效:开胃和中。健脾宽膈。

  ④ 柚子:性味甘酸,寒。归脾、肝经。功效:消食化痰,理气平喘。

  ⑤ 柠檬:性味酸,平。归肺、胃经。功效:生津止渴,祛暑安胎。

  3、少辛

  少辛防燥护阴:所谓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辣食物,防止燥热伤阴。如葱、姜、蒜、辣椒、花椒等。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

  4、多吃粥食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古人主张入秋尤其是中秋以后,天气渐凉,宜服温热的粥食,以滋阴润燥,有益于健康。

  (二)精神养生

  保持“心境宁静”。秋季,在精神养生上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保持“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令心旷神怡;或静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保持心情愉快,远离抑郁。

  (三)起居调摄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在起居上应注意:

  1、睡眠保健

  早睡早起:秋季,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应早睡早起: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一点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2、多晒太阳

  多在朝南的房间里工作,让你的生活充满着阳光,可以减少抑郁的情绪。

  3、穿衣保健:适当秋冻

  秋季特别提倡“秋冻”,通俗地说就是初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中秋以后,天气转寒,此时要及时添加衣服。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对于老人、小孩、病人由于其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一定要多加衣服。

  秋季养生(三)

  (四)运动养生

  1、登高远眺 

  长期以来,我国有着重阳节登高的传统。秋高气爽,山巅之间披红挂绿,景色十分宜人。利用这个大好时光,与亲朋为伴,登山畅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且可尽情地饱览名山秀水,观赏大自然的绮丽景色。

  登山是一项集运动与休闲为一体的健身养生运动。登高可增强体质。登高还有助于防病冶病。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2、运动适量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祖国医学主张秋季多做“静功”锻炼,如六字诀里默念呼气炼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等,道理也就在于此。

  3、耐寒锻炼

  为了适应秋天多变的天气,最积极的办法是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性。不同年龄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年轻人可以打球、爬山、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可以打拳、慢跑、散步、广播体操,随着天气渐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健康人群可选择冷水浴。

  冷水浴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快速适应力,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冷水浴可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冷水浴可使一些慢性疾病得到康复。笔者曾患过敏性鼻炎,多年苦不堪言,试遍中西各法不能更除,最后采用冷水浴1年,过敏性鼻炎10余年未发。

  冷水浴锻炼前应先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方可入浴,然后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 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

  冷水浴宜在秋天开始。临餐前、饥饿时、刚吃完饭都不宜洗冷水浴。

  (五)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所以要高度重视秋季疾病预防。

  1、肺脏保健 

  秋天是由热转凉的季节,时而闷热、时而冷风,咋热咋寒,气候多变,这种多变的气候往往使人容易在秋天感冒着凉,咳嗽痰喘。中医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总结出秋季易损伤肺脏的理论。秋天应肺。

  (1)擦鼻、浴鼻: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外邪袭肺,常常从鼻窍入肺,所以经常擦鼻、浴鼻也有助于增强肺的功能。

  方法:用拇指外侧相互磨嚓,有热感后,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然后,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每天做擦鼻1~2遍,可增强肺的耐寒能力。也可预防伤风、鼻塞不通。如果每天清晨用冷水浴鼻效果更好。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一会儿,抬头换气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5~10遍。

  (2)吐纳健身功:每天清晨,在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遍,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嘴里唾液满了,嗽口几遍,分3口咽气,将气送到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慢。如此反复30次。秋天作此功,对肺脏保健有益。

  (3)夏天出汗多,体力消耗大,秋天干燥,易伤阴津。所以秋季进补也很重要。以药物进补,西洋参最好,它性凉,补而不燥。适当服用西洋参3克。性味:甘,苦,凉;归经:心、肺、肾。功效:益气生津滋阴,清热润肺;

  上述方法,能有效增加肺的功能,有利于防病保健。

  2、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

  (1)远离过敏原

  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

  (2)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如可使用三伏贴治疗。

  (3)食疗,可食一些白萝卜、白果。白萝卜,性味甘,苦,辛,凉。归心、肺、肠经。有消痰止咳,下气宽中之效。白果:性味甘、涩、苦,性平。归肾、肺经。有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之效。

  3、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 克、甘草1.5 克、金银花3 克、乌梅3 克、青果3 克,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避免辛辣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