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

来源: 大理州中医医院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13-10-27 点击数: 0

   冬季是修养生机的好时节,以类似“冬眠”的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作好充分的准备。冬季养生之道,应着眼于一个“藏”字。在冬季养生时,需要在饮食、进补、起居调养、运动调养和防病保健上注意什么?

  (一)饮食调养

  1、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如苦菜、莴笋、茶叶等。

  2、少咸。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进而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如食盐、咸菜等),以防肾水过旺。

  (二)冬季进补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人体的阳气于冬季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皆已采用冬令进补,作为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进补可以通过食物或药物来调配。

  冬季当补,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故进补时一定要分清每个人的体质,辨证施补,方可取得良效,而不致出现偏颇。

  1.辨证进补

  (1)阳虚体质者:表现为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特征的体质状态。特征: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

  进补:食物:羊肉、牛肉、核桃仁等;

  药物:附片、鹿茸等。

  当归生姜羊肉汤。组成: 羊肉500g,当归10g,生姜10g。制法:将羊肉切成块,放入清水中上火煮开,去除浮沫,加入当归、生姜,直至肉烂,以食盐调味。功效:温补阳气,散寒止痛。适合阳虚体质的人食用。

  (2)阴虚体质者: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等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表现特征:体形多瘦长,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涩,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舌红少津少苔,脉象细弦或数。

  进补:食物:鸭肉、甲鱼、猪肉、黑芝麻、乌鸡等。

  药物:熟地黄、山萸肉等。

  山药乌鸡汤

  组成:山药100克,乌鸡一只。

  制作:洗净切块,加入清水,炖熟。

  功效:滋阴强壮。

  (3)气虚体质者:是指气息低弱,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特征:体形胖瘦均有,但肌肉一般不健壮。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或面色偏黄或晄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

  进补:食物:糯米、黄豆、牛肉、鸡肉土豆、莲藕、胡萝卜、大枣等。 

  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等。

  大枣粥组成: 大枣200g,大米100g。

  制法:将二者洗净,放入少量清水中上火煮熟。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强壮。

  应用:适用于气虚体质的人、身体虚弱的老人食用。

  (4)血虚体质

  血虚体质者是指体内精血亏少等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特征:身体多虚弱,平素气短乏力,心慌失眠,月经经血稀少,脉象细或数。

  进补:食物:龙眼肉、大枣、猪肉、蛋黄、桑椹等。)

  药物:何首乌、地黄、当归等。

  鸡蛋龙眼羹:

  组成: 龙眼肉干30g,鸡蛋2个。

  制法:将龙眼干洗净,用温水泡软;鸡蛋加水,搅拌均匀,搅入龙眼肉,上火蒸熟。

  功效:益气养血,养心安神。

  应用:适合血虚体质人、贫血者、产妇食用。

  2.进补注意事项

  (1)进补勿过

  指补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阴阳新的失调,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过吃羊肉,容易温燥,导致上火。吃涮羊肉时,多配一些寒凉性的蔬菜,如白菜、豆腐等,可平衡羊肉的温热之性。补阴太过,反而遏伤脾胃阳气,致使食欲不振,不想吃饭。如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补宜适度,适可而止,千万不可过偏。

  (2)外感忌补

  外感病忌进补,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邪气留于体内,不利于驱除邪气外出,反而有损身体,延误治疗。

  (三)精神调养

  冬季阴寒之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精神养生注重一个“藏”字。严寒的冬季,朔风凛冽,草木凋零,阳气潜藏,阴气旺盛,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所以,冬季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即要保持精神安静。

  1.注重精神内守

  中医认为“神藏于内”是养生的原则。因此精神要保持安静,才能使神气内藏而不外泄。可以做一些静养功,静坐功。最简单的方法是晚上静坐,意守丹田(肚脐眼至耻骨毛际的中间)15-30分钟。

  2.少私寡欲

  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养德可以养气、养神,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

  3.避惊恐

  冬天养肾为先,中医认为惊恐的情绪会伤及肾脏(“恐伤肾”),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恐吓,以及恐吓带来的情绪波动造成的后果。

  (四)起居调养

  1.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点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保持身体的温暖,以维持阳气的正常运行。 “早卧晚起”日出而作,核心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

  2.注意保暖

  冬天寒风凌厉,要注意保暖,保护人体的阴阳之气。要适时增减衣服,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使人体阴阳平衡。

  3.御寒从脚开始

  祖国医学认为,寒从脚起。足部受寒邪,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胃脘痛、腹泻、行经腹痛、月经不调、腰腿痛等病症。保护脚的方法尽量穿棉鞋,睡前洗温水脚等。